经典爱情故事【优秀7篇】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故事了吧,下面是勤劳的小编为大伙儿找到的经典爱情故事【优秀7篇】,欢迎参考阅读。
经典爱情小故事 篇1
关键词:《梁祝》;协奏曲;艺术表现;结构设置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7-0092-01
梁祝,讲的是千古爱情传奇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这一个美丽、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多少年以来就流传在河南省汝南县梁祝(马乡)镇。梁祝传说以鲜明的人物性格、曲折动人的情节、奇巧的故事结构而受到民众的广泛喜爱;以崇尚爱情、提倡求知、歌颂生命生生不息的鲜明主题深深打动着人们的心灵。梁祝传说和以梁祝传说为内容的其他艺术形式所展现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中国民间文学艺术之林中的一朵奇葩。1958年,陈钢与何占豪创作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蜚声中外乐坛。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取得如此的艺术成就原因何在?现分析一下其辉煌艺术成就的原因。
一、“洋为中用”的艺术体现
《梁祝》中的主要乐器是小提琴,小提琴是四弦乐器,也有“乐器皇后”之称。传统的中国乐曲融入中国特有的演奏技巧,加之中国越剧、京剧中的倒板、器板等,使小提琴协奏曲版的《梁祝》容纳了鲜明的中国特质,所以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绝对是当时最与众不同的。因此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享有“为中国创造民族文化交响乐开拓一片绿野”的美誉。一次小提琴与中国文化的大胆融合,为中华民族交响乐开拓了未来,一次“洋为中用”的成功体现,使人记住了这段经典。
二、完整的结够设置
众所周知,情节设置是影视作品至关重要的因素。如果一部作品中有头无尾,或是有尾无头,都会让观众觉得茫然,音乐作品亦是如此。《梁祝》是所有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故事,既然是用音乐的方式来表现它,那么一个完整的曲式结构是曲子成功的关键。
(一)呈示部,在呈示部中又包括了引子、主部、连接部与副部、结束语。其中引子是由钢琴引出秀丽的长笛,以及弦乐演奏,为我们展示出了一派阳光明媚、鸟语花香的音画世界。
(二)展开部,展开部又包含了“抗婚”、“楼台会”以及“哭灵、控诉、投坟”。在展现“抗婚”时,不安的音乐带出了铜管乐器凶暴的主题,显示出了逼嫁的主题。而后小提琴的散板形式奏出的音调,表现了祝英台的痛楚,反抗音调与凶暴主题的交替出现,最后隆隆的鼓点以愤然的对抗结束此乐章;“楼台会”中,小提琴与大提琴的对话般的乐章更像是祝英台与梁山伯两人的对话,那种相视无言,难依难舍的情景油然而生,令人动情。“哭灵、控诉、投坟”这部分又是曲子的高潮,音乐急转直下,小提琴独奏出悲愤的情感,锣声又为我们流露出了凄惨和悲壮,似是祝英台在梁山伯坟前对苍天的控诉,最后管弦齐奏,象征了祝英台的反封建精神。
(三)再现部,竖琴、长笛再次响起,又将人们引入了那片美丽的景色,小提琴装上了弱音器,流露出了爱情的主题,使之成为带有神奇的色彩的终曲。
完整的结构设置再现了整部《梁祝》的故事,充分表现了故事中人物的各种感情,以及其后的精神,是曲子成功的又一关键。
三、细腻的情感表达所表达出来的艺术感染力
在引子部分钢琴和长笛的演奏中,我们不难感受到那种风和日丽的景色,似乎我们身临其境,在用心感受着美丽的风光。在音乐进行到5分钟左右的时候,曲子以欢快、跳跃和激情的三分钟时间的音乐,讲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三年的同窗学习情景,以及他们之间如胶似膝,亲密的友情,而在音乐进行到7分33秒的时候,梁山伯与祝英台在长亭惜别时,依依不舍的乐句,又会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他们之间心灵相通,不忍惜别的留恋不舍,令人心碎。这样,各种乐器以及我国戏剧、京剧中因素的加入,更加细腻的处理了曲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及故事背后传达的反抗封建的精神,再现了梁祝二人的形象。也令每一位听众深受感染。曲终,余音绕梁,我们沉浸在了梁祝双双化蝶的美好愿望中。因此,曲子细腻的情感表达,亦是《梁祝》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四、结语
在我们的记忆里,总有一些经典,长存在我们的记忆,经久不衰,令人沉醉。它们就像一杯杯茗茶,越品越有余香。然而,不知道我们是否想过,经典为何成为经典,其实每一段经典背后,都包含作者苦心的思索与大胆的尝试。希望通过对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成为经典的原因分析中,我们能有所感悟,有所触动。
爱情小故事 篇2
情节策划:James
插画:赵婷
协助单位:王府井派出所
北京市东城公安分局外宣处
本栏目有偿欢迎读者参与剧情策划
投稿信箱:
本故事情节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剧情简介】
小强到王府井买东西,在新东安商场门口的雕塑附近遇到了一个哭泣的外国小男孩,周围围了一圈中国人正在议论纷纷。由于其他人不懂英语,于是小强上走上前去询问小男孩…… 问明情况以后,小强打电话报了警。(见对话一)
在派出所里,民警仔细询问了小男孩住在哪家饭店,爷爷的名字等,可小男孩什么也说不清楚。最后民警只得要把他留在派住所等消息,但小男孩坚决不同意,非要跟听得懂他说话的小强走。于是,民警登记了小强的情况,让小强把小孩带回家。但小强一百个不乐意,但最终还是勉强同意了。(见对话二)
小强住在父母留给他的房子里,是海军大院里的一栋二居室老房。凯文(迷路的小男孩)一进去就看上了小强的游戏机,并死活要和小强睡在一张大床上。小强正要发火,民警的电话来了,再次告诫小强要好好对待凯文,并告诉他凯文可能要暂住一段时间,如果上班就把他放在居委会。电话刚挂断,居委会的大妈就来敲门了……(见对话三)
【重点提示】
Language Focus / 语言点:
1. 语言背后的文化知识
2. 固定英语表达法
3. 阅读难点解析
The Lost
American Kid
迷路的美国小男孩(Ⅰ)
Situation Dialogues
情景对话PartOne
A Lost Kid
迷路的小男孩
(四岁的美国小男孩凯文跟随爷爷到中国玩。当爷爷到新东安市场给他买东西时,凯文执意呆在雕塑旁玩耍,可后来不知怎么,爷爷一直都没有回来。已经一个下午了,他感到害怕,哭了起来……小强出现了,问明了情况,打电话报了警。)
Xiao Qiang: Hello, what's wrong little man?
Boy: I am scared, I can't find my Grandpa.
Xiao Qiang: Really? Don't worry, I'm sure we can find him, where did he go?
Boy: We were walking that way (points down the street) then I stopped to look in the store but my Grandpa disappeared. I went looking for him but I can't find him. I don't know what to do, can you help me to find my Grandpa?
Xiao Qiang: This street is so crowded, he is probably looking for you right now. I bet that if we wait right here he will find us in no time at all. How about if I wait here with you for him to come back?
Boy: OK, thank you!
Xiao Qiang: What's your name?
Boy: Kevin.
Xiao Qiang: How old are you?
Boy: Four.
Xiao Qiang: You are such a brave boy, where are you from?
Kevin: Los Angeles.
Xiao Qiang: Did you come to Beijing for vacation?
Kevin: Uh-huh. We are going to the Great Wall tomorrow but I am afraid he will go without me if he can't find me.
Xiao Qiang: Don't worry, I know your Grandpa will keep looking for you and then you will go exploring together. You really are being such a brave boy, I'm impressed! Are you sure you're only 4 years old?
Kevin: Yup. I'm 4 and a half.
Xiao Qiang: Well, I will help you find your Grandpa if you keep being a brave boy. I think we should go and let the police know that you are here now. That way your Grandpa can find you faster.
Kevin: Can we get ice cream first?
Xiao Qiang: No problem. How about I call the police now, then they will pick us up, and I buy you an ice cream on the way?
Kevin: OK, thank you!>>
Language Focus语言点
1. I bet that if we wait right here he will find us in no time at all.
“I bet”是一个常用的表达方式,但字面意思并不是“我打赌”,而是与“I reckon”、“I think”相类似。其暗含的意味是,说话人对其所说的很有把握,甚至可以下注打赌,换句话说,就是非常自信、有把握。
PartTwo
At Wangfujing Police Station
在王府井派出所
(民警仔细询问了小男孩的情况,可小男孩怎么也说不清楚,而且非要跟会说英语的小强走,不愿意留在派住所里。于是,民警登记了小强的住址和身份证等情况,并劝说小强把他领回家等待消息,小强无奈地答应了。)
Police: Which hotel are you staying at?
Kevin: I don't know, it is a big hotel, has a big, big swimming pool.
Police: What's your grandfather's name?
Kevin: Grandpa, I call him Grandpa.
Police: You're so cute, you don't know anything that will help us find your grandpa quickly so you get to stay here with us until we can find him, isn't that great?
Kevin: No, I don't want to stay here, I want to go with him, I like him.
Police: But if you stay here we can take good care of you, little guy.
Kevin: No! I want to stay with him, I want to go home with him and find my Grandpa!
Police: 小强,你觉得呢,如果我们让这个小孩跟你走的话?
Xiao Qiang: 我,我连自己都照顾不过来,我觉得还是让他留在派出所好一点儿。
Kevin: Please, let me go with you, please! ... (crying) I want to go with him, I want to go with him! ...
Police: OK, OK, OK, ...calm down, I will let you go with him, OK?
(Kevin begins to kick up a fuss in the station, flustering the police because he wants to go with Xiaoqiang. In the end Xiaoqiang compromises and agrees to take him home. A policeman takes down Xiaoqiang's ID card number, address and telephone number before letting them go.)
文化点滴
A. 在西方国家,如果你想帮助一个迷路或者被遗弃的小孩,那么你该做的就是直接打电话报警。不然,除此以外的任何行为都可能会被误解为有绑架企图,说不定还会惹上麻烦,浪费了自己的一片好心。
B. 在本集故事中,好心的小强在不经意中就成为了凯文的义务保姆。不过,在欧美,这种照看小孩的保姆工作一般都是由高中和大学生来兼职的。在小孩父母离家期间照看小孩,大概可以挣到每小时8至20美元不等的工资,是很受学生一族欢迎的兼职工作。但是,此类工作一般是到小孩家中去做,而不是像小强那样把孩子带回自己的家中。
PartThree
In Xiaoqiang's House
在小强家
(来到小强家的凯文,很是无理取闹,让小强非常头疼,正要发火之时,民警来了电话,对他千叮咛万嘱咐,让他好好对待凯文,并告诉他要是上班可以把孩子放在居委会。刚挂了电话,居委会大妈就来敲门了……)
Kevin: Yeah, you have video games! I want to play...wow, so many movies, I want to watch one now...ha, big bed, I want to sleep with you tonight (Kevin jumps onto the bed).
Xiao Qiang: This is my home, you should be on your best behaviour, Kevin...
(His phone rings)
Xiao Qiang: 喂?
Police: 我是王府井派出所的民警小王,怎么样,安顿好了吗?感谢你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和配合。他爷爷还没有消息,所以这孩子可能会在你这儿住一段时间,这段时间要随时等候我们的消息,如果上班就把凯文放在居委会,我们已经和居委会打过招呼了。
Xiao Qiang: 好,请放心,我一定会照顾好这个小外宾的,您就放一百个心吧!
Police: 行,你知道就好,这段时间我会经常打电话和你保持联系的,你自己要有什么困难也可以和我联系,我的手机是******,OK,再见。
(Somebody is knocking on the door)
Mrs Li: 我是居委会的李大妈,今天派出所给我打电话说有一个美国小孩寄宿在你家,派出所让我们也帮着照看点儿……哎哟,就是这个小孩吧,长得可真俊啊!你叫什么名字呀?
Kevin: What did she say?
Xiao Qiang: She asked your name.
Kevin: Kevin.
Mrs Li: 噢,凯文,有意思有意思。记住,小朋友,我们很快就可以联系到你爷爷了。这几天,你就把小强叔叔家当成自己家,你小强叔叔就是比较懒散一些,你就将就住,如果他对你不好,你就来找我,好不好?
Kevin: I don't understand...
Xiao Qiang: Never mind, she is praising me.
(Mrs. Li, nagging, tidies up the room with Xiaoqiang, telling him that if he has to go to work, he should leave Kevin at the residential committee office and other such things, before she goes downstairs.)
Xiao Qiang: You are a little ball of trouble aren't you, how about I find an auntie for you, she is almost as energetic as you.
Kevin: Yeah, I like auntie, will she bake cookies for me? Is auntie pretty?
Xiao Qiang: 小色鬼。OK, I'll call her.
Xiao Qiang: Hello, Lily, This is Xiaoqiang, how about lunch together tomorrow night? It's Saturday and I have a new friend, I think maybe you will like him.
Lily: Sure, I will meet you at your place tomorrow noon. By the way, is he handsome?
Xiao Qiang: Yeah, very handsome, you will like him, and he is also a great talker, you won't feel bored talking with him I guarantee.
Lily: Really? Now I'm a little excited...OK, see you tomorrow.
Xiao Qiang: Kevin, how about we eat noodles first, then we play some video games?
Kevin: OK, what kind of noodles? My grandma can cook very delicious noodles, are your noodles Chinese noodles? Are your noodles as good as my Grandma's?
Xiao Qiang: My noodles are very cheap Chinese noodles, just for convenience. Do you still want some? In any case, that is all I've got.
Kevin: I don't know if I like your noodles. If I don't like it, I won't play video games very well, and I'm a good video game player, really...
Xiao Qiang: You know, if you can manage to stop talking for just a minute, that would be great.
Kevin:OK, I can try your noodles one time, just one time, if they are not good, you have to take me out to eat. I want to eat Beijing Duck.
Xiao Qiang: No problem, 小祖宗,you sit here and wait just 10 minutes, I'll cook some right up.
Kevin: Sure, but be quick, if you are not with me, then I will have nobody talk to.
Xiao Qiang:Hopefully you won't need to talk any more if you're eating my noodles!
(Having eaten their instant noodles, Xiaoqiang and Kevin start playing video games on the sofa, with great enthusiasm. Eventually, they both doze off on the sofa...)>>
Language Focus语言点
2. You are a little ball of trouble aren't you ...
“a ball of trouble”相当于“full of trouble”,由于凯文是个小孩子,所以又用了一个“little”来修饰。由此,如果要形容一个活泼好动的小孩,就可以用“a little ball of energy”。另外,有时候也可以用“bundle”来代替“ball”,组成“a bundle of”的表达方式,意思也是“full of”的意思,而且在形容某人情绪不好时,通常是用这个词组来加以评论的,如“You're not a bundle of laughs today, are you?”
3. ...he is also a great talker...
“great talker”指话特别多、特别健谈的人,而且一般是用于褒义,指说话人有意思,说起话来令人颇感愉悦。当然,在本文中,小强是把这个词组当反语来用的。
Links相关链接
1 王府井派出所
王府井派出所地处繁华的王府井步行街,主要处理社会治安问题及突发事件。王府井地区客流量大,商家云集,不安定因素较多。为了王府井地区居民的安全,王府井派出所加班加点排除隐患,为保障王府井著名商业街的繁荣和稳定局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贡献。
具体地址:北京市东城区菜厂胡同5号
办公时间:9:00―24:00
联系电话:010-65135972
2外国人在中国遇到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
故事中,凯文被送至王府井派出所后,哭闹着要跟小强走并获得警官同意,但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其实是很少发生的。据北京市东城公安分局外宣处的张晶晶警官介绍,公安局遇到外国人在中国出现的各种治安或刑事案件,都是先按照中国法律进行相应处理,基于安全的考虑,一般不会轻易让普通市民独自处理。对于像故事中凯文迷路的情形,一般情况下派出所警官都会很快找到他的亲人,实在不行的话,也会联系当事人所在国家的驻京外交人员来协助进行处理。
下集预告
北京爱情故事
Sabrina和Lily星期六来到了小强家,被调皮的凯文搞得身心疲惫。
经典爱情故事 篇3
关键词:《圣经》;英语语言文学;文化价值;典故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6-03-29
英语语言文学是英语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优秀的文学作品对英语语言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文学是语言的一部分,宗教是一国语言与文化的源泉。
《圣经》作为西方宗教经典作品对英语语言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英语语言文学的学习需要以《圣经》典故为依托,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深入、全面地理解文学作品的精髓,我们才能更好地接受西方文化,灵活运用这些思想,能为英语语言文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吸收西方文化。
一、《圣经》的来源
《圣经》作为基督教的经典作品,是基督教教义思想汇聚的结果。因此,《圣经》的来源与基督教之间存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耶稣最早创立基督教,自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之后,其众门徒就开始传播基督教教义,从此以后,这一教义就在亚欧大陆上传播开来。基督教的教义思想对西方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发展到今天,我们在指代西方文化与文明时,依旧想到Christian Civilization这个词语。
至今《圣经》已经成书有1600多年,而其作者也有40多位。这些作者分别是不同时期、地位及身份的人。可以说,《圣经》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
《圣经》在西方人生活中的影响力远远不只我们了解到的圣诞节。在西方人的信仰中,无论是呱呱坠地的婴儿还是功成名就的成年人,都需要走进教堂接受牧师的洗礼。在西方国家一些尤为忠实的信徒仍然会保持着每周做礼拜、不断忏悔的这一信仰作风。可以说整个西方世界都受到了《圣经》所带来的思想教育及熏陶,从而形成了浓厚的教义氛围。
二、《圣经》对英语语言文学的意义探析
《圣经》一书中叙述了从太初创世到罗马传教的整个过程,这部鸿篇巨制中包含着荒凉时期的美丽传说、硝烟弥漫的部落战争、古老国家的动人诗作以及缠绵悱恻的男女情爱等,其中他乡流浪的艰难跋涉、牧歌洋溢的田园风景以及先知圣人的声名鹊起等形成了一幅幅形象生动的画卷、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这些绮丽优美的故事在《圣经》中可谓是数不胜数。
对于英语语言文学的研究者而言,《圣经》中的典故是他们进行分析的主要对象,整个西方英语语言文学的形成无疑是伴随着《圣经》的重大影响而发展的。
1.为文学作品的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
《神曲》有很大一部分是借鉴了《圣经》中的诸多典故,以至于很多学者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不看《圣经》就看不明白《神曲》。”还有些学者曾经对《神曲》这样形容,它是“圣经式的诗歌”。
同时,以《圣经》作为题材的还有著名作家弥尔顿三部长诗著作《失乐园》《复乐园》以及《力士参孙》。在《失乐园》中,作者主要讲述的是《圣经》中亚当与夏娃偷吃禁果这一典故。虽然《圣经》中记载的是蛇诱骗夏娃偷吃禁果,而《失乐园》中诱惑夏娃偷吃禁果的是撒旦,但无论从故事情节还是从人物形象上看,都没有对《圣经》中的典故做出较大的改动。
可以说是《圣经》典故成就了更多的文学作品,让这些作品中包含着令人们所喜爱与接受的宗教文化,成为流传至今的经典。
《圣经》为文学创作提供的素材丰富多样,同时,这些素材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圣经》也作为学习资料,使得作家用此种故事传说来构造出属于自己的经典巨制,比如托马斯・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班杨的《天路历程》等。这些作品借鉴了《圣经》中的诸多典故,也正是由于这些典故的融入,才铸就了知名度如此之高的文学作品,也才使得这些作品被世代人青睐而成为流传至今的经典。
许多英语文学作品也会选取《圣经》中非常具有典型意义的典故拿来使用。比如在《圣经・创世纪》中,耶和华首先用尘土创造出了亚当,在此之后从他的身上取出来了一条肋骨,又将肉合起来,用这根肋骨造成一个女人――夏娃。在英语文学作品中,我们就经常能够看到“亚当的肋骨”这一说法来指代女人。
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就将此典故引用在内。还有人在研究了莎士比亚的作品之后惊讶地发现,他的每部作品中引用《圣经》典故的次数平均高达14次之多。
2.丰富英语词汇的意义
在英语中,很多英语词汇也来自于《圣经》。比如seminary(神学、发源地)、beautiful(美丽的)、tune(曲调、协调)等。还有很多词语是因为《圣经》而出现了不一样的象征意义。比如goat和sheep,耶稣在传道布教时曾这样对他的门徒说:“And before he shall separate them one from another,as a shepherd divide his sheep from the goats.”尽管goat和sheep一个是指山羊,一个是指绵羊,但是由于《圣经》中耶稣的这句话使得这两个词的意义就发生了变化。sheep在英语中经常用来指代好人,而goat则常常用作坏人的代名词。
由于《圣经》典故而使英语词语产生意义变化的词语还有很多,这些词语在英语语言的运用中具有替代不了的重要意义。
“Rebuild the tower of babel”:重筑巴别塔。该词语出现在《旧约・创世纪》中,大洪水过后,天下人所讲的语言都是一样的。他们在向东迁徙的时候,在希纳尔这个地方遇见了一片大平原,于是他们商量着建造起一座塔顶通天的塔来为后世留名。由于天是上帝所居住的地方,上帝对人们的行为感到非常不悦,他就使人们的口音变乱,人们之间彼此语言不通无法进行交流,就建不起高塔了。而在当今社会日益频繁的跨文化交流与翻译活动又常被称之为“重筑巴别塔”。
“Olive”:橄榄枝。在洪水上涨期间,诺亚带着他的子孙乘着方舟在大海上漂泊。洪水渐渐退去之时,诺亚放飞了一只鸽子,想要看看洪水从地球上退了没有。但鸽子却因为找不到落脚的地方而又退回到了方舟之上。诺亚又等了七天,他将鸽子再次放飞,鸽子这次是在傍晚回来的,并且口里衔着一枝新摘的橄榄枝,由此诺亚便推测到洪水已经退去。而英语中经常会将橄榄枝看作“和平”的象征。
3.对文学作品中价值观念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圣经》中提倡望德、信德和惩恶扬善,培养对人和神的爱。因而在《圣经》的典故之中经常会看到非常鲜明的批评与赞扬的倾向。《圣经》中永恒的主题便是信、望、爱,而“爱”也是其中最大、最重要的主题。这里所指的“爱”并不单单是指男女之爱,其中还包含着亲人之爱、民众之爱以及对神明的爱等,这种爱是博大的。在莎士比亚的经典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其所彰显出的价值观念即是《圣经》中所倡导的“用爱宽恕一切、用爱化解一切”的思想:从罗密欧与朱丽叶两人的相爱再到教父善良的帮助,最后两大势不两立的家族得以和解。
在《圣经》典故之中还有一些非常生动活泼的语言,用以非常贴切地形容其所要描述的事物,从而体现出事物所具有的深刻含义。
《圣经》中许多的语言都富含有一定的感彩,在运用这些词语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叙述故事或描写事物时所造成的单调性或者严肃感。也正是由于《圣经》中出现的这些词语所具有的独特表达效果,才能够使得作家在创作中采用如此充满感彩的词语来进行文学作品的创作。
在《哈姆雷特》这部名著中有这样一句话:“Let me not think on frailty,the name is woman!”这句话可以翻译为:“令人想不到的,柔弱的,你是女人。”在《圣经》中,夏娃通常指的是“众生之母,也是生命的谐音”,这样的翻译最早来自于《圣经》中的典故:女人是男人身上的一根肋骨。莎士比亚将这一典故巧妙、灵活地运用在其创作的《哈姆雷特》戏剧的台词之中,这一句话是哈姆雷特本人的陈述,他对母亲的行为感到无奈――在父亲死后的一个月她就嫁给了夺取父亲王位的叔叔,这无疑使人想起《圣经》中所说的“女人,脆弱的本质,最终都将走向堕落,带上罪恶的本质”。
三、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对《圣经》的历史来源进行了简单的说明,探析其对英语语言文学的意义与价值,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圣经》中的典故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纵观英语国家文学史的发展脉络,引用《圣经》中典故的鸿篇巨制非常之多,为繁荣西方文学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圣经》典故中出现的词语,丰富了英语词汇的意义,同时,这些词语也因为出自《圣经》而在运用时被赋予了某些象征意义;《圣经》典故中的很多价值观念也对英语文学创作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正如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一般,《圣经》典故也对英语文学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圣经》中不仅仅“催生”出了一个个具有深远意义的故事内容,在对英语词汇不断丰富的同时,也在影响着西方人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以及政治观念等。因此,不断加强对《圣经》典故的学习与理解,这对研究英语文学及语言而言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苏桃红。分析《圣经》典故对英语语言文学产生的影响[J].参花, 2014,(14).
[2]李紫瑶。《圣经》典故对英语语言文学产生的影响探讨[J].青年文学家,2015,(15).
[3]彭宣红。从文化视角看《圣经》典故的翻译[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8).
[4]高建红,蒋秀青。大学英语教材中《圣经》文化的渗透与英语教学[J].海外英语旬刊,2010,(9).
[5]许 菁。试论《圣经》典故对英语语言文学的启示和影响[J].唐山文学,2016,(1).
[6]陈树平。《圣经》典故对英语语言文学的影响[J].鄂州大学学报,2014, (11).
经典爱情小故事 篇4
关键词:余华;爱情;古典爱情;爱情故事;先锋性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2-0153-02
不可否认,痴迷于“冷静”地描写“暴力”和“死亡”的余华在20世纪80年代末为文坛贡献了一大批冷血的作品,而先锋作家的定位使他在描写冷漠和暴力时不至引起自身的不安并乐此不疲。对80年代末的余华的大量研究大多也集中在他的“暴力叙事”,“死亡叙事”,“虚构的真实”等角度,虽然余华在1987年和1989年发表了俩篇标题带有“爱情”字眼的中篇小说,但是也许实在没法将“嗜血”的余华和“爱情”相联系,所以对于这俩篇小说的研究几乎是空白。本文试图以这两篇爱情小说为纬度,通过与“才子佳人小说”和《乞力马扎罗的雪》的纵向和横向的比较,以“解构爱情”的思路来凸显余华小说的先锋性。
一、《古典爱情》——对才子佳人小说的戏仿和颠覆
詹姆逊在《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中将戏仿作为后现代主义的创作方法,戏仿,又被称为滑稽模仿、仿拟、谐仿等等,是一种通过对原作的游戏式调侃式模仿从而构造新文本的符号实践。余华的小说《古典爱情》是通过对《牡丹亭》和聊斋故事的戏仿,完成了对才子佳人模式、死而复生模式、大团圆模式所构建的古典爱情的解构与颠覆。
《牡丹亭》通过杜丽娘为情而死,又因情复生的故事歌颂了美好的爱情,用一波三折的传奇故事来完成一个经典“爱情童话”。而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的《古典爱情》虽与《牡丹亭》有诸多相似之处,读来却如鲠在喉,难有浪漫之感。显然,柳生正是《牡丹亭》的柳梦梅,而小姐惠正是“为爱而死为爱而生”的杜丽娘,但是在对人物的定性上,《古典爱情》有了自己的改写:柳生不同于柳梦梅的出身名门,恃才傲物,柳生时刻体现着“焦虑”之感:出生贫寒,靠母亲养家,疏忽了八股,对赶考毫无把握,踏上赴京赶考之路时,父亲生前屡次落榜的窘境笼罩着他往前走去的身影。
薛毅在《主体的位置和话语——当代小说中的后现代问题》中说到:“先锋小说内部的主体不再具有合法性观念的主体,也不是以行为取胜的主体,作家强调的是这个主体行为遭失败的过程。[1]”那么,柳生的爱情是怎么失败的呢?在文章的开始,柳生和惠小姐展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学中的经典场面——身无分文,在赶考路上的落魄书生偶经一富贵温柔乡,会有小姐惠与之相遇、示好、赠银、瞩他早归。然而,余华毕竟是余华,这古典式的爱情故事开了个古典的头,后面的写法,就成了余华早年没有温度的血液中的冰渣子。书生落榜而归,再经小姐惠之家门,昔日良辰美景,一派衰败,伊人不知已何处去。再过三年,书生赶考第三次路过此地,富贵温柔乡已成“菜人”之市;之后,重见小姐惠,留于一个失意书生记忆中最美好的女子已变成盘中之肉,柳生在小姐的请求下解脱了她,小姐被象征性的解救了,柳生守护着坟,等待着生命的重现,但终因“忍耐不住好奇”破坏了——他扒开小姐的坟墓,文章以小姐惠“小女子本来生还,此事被公子发现,此事不成了”的泣诉而就此结尾。
柳生的主体性一直被淹没在“焦虑之中”:出身贫寒,妄自菲薄;直到遇到惠小姐,私定终身,却又落榜而归,旧地重游后,小姐失踪了,绣楼不见了——原文说到:“公子切记,不管榜上有无功名,都请早去早回。[2]”余华在这里没有让柳生高中状元,而是落榜而归的设定,实际上消解了爱情故事的现实阻力。柳生对自己主体性始终是不确定的——他们的爱情没有像古典爱情那样因遭到家庭或者世俗的反对而发生悲剧,而是通过书生回来之后寻人不得,曾经的一切美景化为乌有和开馆验尸后破坏了小姐还阳之路达到对柳生主体力量的消解。文章中,开棺的行为可以理解为柳生主体性的最大的也是最后一次释放,却在阴阳循环的规则中失去了主动性——冥冥之中有一种异己的力量,主体只能在这种力量的驱使下成为飘忽不定的幽灵。他们的爱情为什么不成功?——是一种不可言说的命运观在作祟,主体力量在历史无理性中被消解。
二、《爱情故事》——现代爱情的“失魂落魄”
如果说《古典爱情》中主人公的主体性因为双重挤压而无法拯救他们的古典爱情,那么《爱情故事》则直接通过男主人公的“失魂落魄”来怀疑爱情是否真的存在于两性之间。
《爱情故事》显然不是一个“爱情故事”,它是一次扼杀温情的写作——它不具备任何一个经典爱情故事的因素,有的只是青梅竹马的一对夫妻在30岁的一个午后的絮絮叨叨,“我的不满和她对于爱的执着构成了俩个各自封闭的环[3,4]”,而这俩个环的唯一焦点是“我”回忆起16岁那年带着“她”去堕胎时的“失魂落魄”。让我们来看男女主人公仔文章结尾处的对话:“让我们共同来回忆一下往事吧。“是最后一次吗?”她问。我回避她的问话,继续说:“我们的回忆从什么时候开始呢?”“是最后一次吧?”她仍然这样问。“从一九七七年的秋天开始吧。”我说,“我们坐上那辆嘎吱作响的汽车,去四十里以外的那个地方,去检查你是否已经怀孕。那个时候我可真是丧魂落魄。[2]”
文章在此陷入了循环模式,因为文章就是以一九七七年的秋天开始的。在他们还没有弄明白什么是爱情的时候,他和她因为一时“激情”走在了一起;30岁时,男孩认为是女孩的爱毁了他,束缚了他,让他变得如此平庸,这种情绪终于现在爆发出来,文中多次提出男主人公的愤怒,怎么理解这种莫名其妙的感情——他为什么而愤怒?
哈特菲尔德认为激情爱的实质是个体的紧张和唤起的状态被贴上了“爱情”的标签。根据沙赫特的“情绪二因素理论”,情绪=生理唤起×认知标签。不同情绪的生理的反应可以非常相似,比如恐惧、焦虑、愤怒的时候,人们的心跳都会加快、手会颤抖。但由于人们对这些反应的解释不同,就可能会体验到完全不同的情感。所以“失魂落魄”和愤怒完全可以被解释为一种爱情。试想,如果主体对于客体没有认知的冲动,不关心,不在乎,则不会产生诸如“失魂落魄”抑或是“愤怒”的情绪。
这样主要以男女主人公的对话和回忆来结构文本的爱情故事同样发生在《乞力马扎罗的雪》[5]中。《雪》描写了深受战争创伤的哈利为了从阴霾中走出来,携同妻子海伦到非洲打猎,寻求刺激,找回自我,但由于被刺破膝盖,伤口感染导致生坏疽,在死亡的威胁中,在清醒和昏睡的“非正常状态”下,通过现实和回忆的相互交错,来回忆自己的人生。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哈利和海伦显然是一种不正常或者说不平等的关系:海伦是给与,哈利是索取;海伦是体贴周到,哈利是冷酷无情;海伦视哈利为寄托和希望,哈利却将海伦视为金钱和。通过文本,我们试图找到一种历史的缝隙:哈利是“迷惘的一代”的典型代表,他沉迷酒色,,靠谎言度日,他可以为争夺一个女人而打架,又可以稍有不意就转向另一个女人。对爱情的叙述成为了解释个人历史的维度:因为战争创伤,所以对爱情很随意,在试图重建自我的旅途中,发现自己对妻子的爱情是真实的——因为哈利发现自己对海伦的感情和其他女人不一样——谎言对海伦不起作用。对比《爱情故事》和《雪》,这俩个爱情故事是何其的相似,男性/女性的关系具有欲望/爱、占有/奉献的不对等性,男性始终处于对女性的不满之中,女性对男性始终是包容和体贴。《爱》通过回忆“失魂落魄”来品味爱情,《雪》试图通过俩者的吵架来触摸爱情。当然,这俩部年份相差甚远又诞生于东/西方不同语境下的作品显然有着本质的差别:《爱》是戏仿了70年代的一部美国畅销书《love story》,原作通过富翁的儿子和烘焙师女儿的爱情来强调爱情的超物质性和反门第性。而《爱》要表达的是爱情只存在于一瞬间的激情之中,漫长的婚姻生活只会消磨爱情。《雪》则是将主人公的爱情纳入到对其个人生和死的宏大书写中,并从主人公看似放荡的爱情生涯中,来表现“迷惘的一代”的痛苦。
三、余华和先锋
80年代末的中国人还没拥有爱情,就解构了爱情。余华为什么选择了解构爱情呢?成长于一代的余华,显然对于有着特殊的记忆。《十八岁出门远行》就是他个人的寓言:刚刚上路就被剥夺了代表父辈光荣传统的红背包。成长于历史断裂中的年轻人,历史对于他们是异己的,也没有继承父辈的精神遗产,他们既对民族文化不信任,也没有新的文化的指引,“无历史的一代”,“多余的一代”只能通过打破元叙事的方式来保护自我。在余华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个不安的主体——无论是内视角叙述者还是外视角叙述者。这种保卫自我的方式,是“后的主体,一个失去物理世界保护的主体,一个无父的、被排斥的、漂泊的主题,一个再也没有田园可供栖息、再也没有历史回忆的主体”保持主体完整性的最后幻觉。 “一个显然的事实是,作家们没有像西方后现代作家那样将宏大的生活之流输入小说之内将其进行卓有成效的变异,而往往采取排斥日常生活的态度。[1]”所以爱情这个日常生活的重大命题就作为一个宏大叙事被用后现代的方式被中国的先锋作家解构了。
余华不止一次的表明自己“所有的创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实。[6]” “这个真实,不是生活里的那种真实。[6]”“我的作品都是源出于和现实点的那一层紧张关系。[7]”余华通过对于爱情的想象和表征,来完成自己对于真实的迈进——余华对于爱情的解构表征的是作为“历史的人质”的现代人的不可自主的绝望,也是先锋文学现实处境的暗喻——先锋派小说家们有着自己是身在他者力量压迫下进行写作的处境的自觉的,否则,先锋的消解和颠覆就失去了最后的意义。
80年代个人的虚无,在姿态上就克服了宏大叙事。余华在80年代末通过解构和颠覆爱情的创作让我们看到了属于余华的“先锋性”,但是任何一次解构都面临着一次新的建构,问题是先锋文学始终没有构建自己的主体。蔡翔曾用先锋文学“不制造任何幻觉”来解释先锋文学的失败,在先锋文学这里,主体被消解,行动的意义也就消解了。派生于先锋性文学的90年代个人化写作,在90年代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主体反抗的越多,主体的空间就越小。
参考文献:
[1] 薛毅。主体的位置和话语——当代小说中的后现代问题[J].上海文学,1992(7).
[2] 余华。古典爱情/现实一种[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
[3] 何鲤。论余华的叙事循环[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5).
[4] 吴义勤。余华研究资料[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
[5] 海明威。乞力马扎罗的雪[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6] 余华。我的真实。余华研究资料[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
爱情小故事 篇5
今晚的月光薄薄的,似是少女面颊晕开的清浅的笑容。蓝蓝的海面亦是静悄悄的,睡得沉沉的像是个疲倦的孩子。
我摇曳着银色的尾巴倚在柔软的沙滩上,望着无边的夜幕,惦记着遥远的你。
这个冬天一定比以往要漫长许多的我想,否则我怎会如此不安呢,是因为这个春季与你的邂逅,是因为这个寒冷季节你的不得不离去,彼此的眷恋吗 !
好想好想告诉你现在的我的思念是多么的沉重,重得海风都载不去与你,可是亲爱的燕子,那弯弯的月儿是可以告诉你我沸腾的情意的,倾耳听一听,那从淡雅的桂香中飘出的暖暖的曲子,便都是我想念你时不自禁的吟唱,时时,刻刻。
二
空气中氤氲着甜甜的香意,仿佛还有轻轻的吴侬软语,是来自天际中那悠远的月吗?!今天的她似是特别的高兴,弯弯的嘴角轻扬得很是好看,如初遇你时般,仿佛映在会说话的眸子里的含苞的花儿。
亲爱的鱼儿,你知道我是多么想念你啊,真的很想很想,想到每一根神经都沉浸在对你的爱恋中,整颗心就像是浸泡在淳淳的酒香里,我已然醉了。
在离开你的第一个夜晚我就失眠了,因为我清晰的记得我得离开你一个冬季的时间啊,她像是一个世纪的漫长,像是一次没有尽头的等候令人颓丧……
夜晚总爱无声的靠在星星温柔的肩上,倾诉着属于她们的童话。可我却从未有过时间去欣赏,我只是急切的闭上双眼,而后专心的数着你的名字,我想快快的进入梦里,因为那里有如此清晰的你和深深喜欢着你的我,当然,还有绽放得明媚的爱情。
你知道白天的我要和伙伴们努力的飞行,是不能专致的去想念你的,你会怪我吗?!方向纵然是那温情的国度,却亦是远离你的国度,似乎淡淡的伤感是要多于拥入温暖的憧憬的。而只有在夜幕时我们才会做稍许的停留,而这一刻正是我每一天最期待的,沉溺的了。编织着一个个美丽的梦,梦里亲吻着你绯红的脸颊,抱着你穿梭在地老天荒……
三
亲爱的燕子,今天我们这里下起了明丽的雪花,像是你粲然的笑。你知道我多么的勇敢,在海水她冻得都不想活动的时候,我可以骄傲的跃出她的视线,因为那样雪白的花儿可以尽情的落满我的身体,想象着你在身边脉脉的看着我,我们一起被雪花吹白年华,如此,我们就可以一起白头了。
四
亲爱的鱼儿,今天的我在路过缱绻的云彩时,在她柔软的发里偷偷的写下了你美丽的名字,画上了想你时我傻傻的模样,相信,我们会一直一直在一起,去告诉高山我们的幸福,去告诉河流我们的快乐……我们可以静静的在云端漫着步,我们可以一直走下去,去到天之涯,海之角,还有更远,更远的地方……
五
经典爱情小故事 篇6
[论文摘要]电视剧《杨靖宇将军》艺术消费和接受活动大获成功的启示是:“红色经典”创作主体的艺术情感价值取向必须具有诚挚性与高尚性,才能以正确的叙述者“声音”艺术真实地讲述典型环境之典型人物崇高的精神境界,及其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和理想追求的故事内涵。而且,叙述话语和叙述动作要积极地融入新的创作元素来推陈出新,让昨天的英雄深切地吸引、感染今天的观众,最终实现其艺术价值。
“叙述即讲故事”[1],“红色经典”首先要吸引人,然后才能打动人,因而创作上必须讲求故事性,把握好叙述形式才能赢得观众。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胜利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中央台隆重首播的鸿篇巨制革命历史题材大片《杨靖宇将军》,得到广大电视观众的热烈赞赏。其成功经验就是故事性强,情节精彩,叙述形式匠心独运。可见,“红色经典”故事叙述不能为了过分讨好观众而刻意媚俗,不能“戏说古人式”和“以现代人的价值取向诠释”随意胡编乱造,主观性感知和诗艺性创造主体要在营构“红色经典”的故事情境中,表现对“激情燃烧岁月”社会生活内涵的正确认识与感悟,“诗意的裁判”要站在时代的高度上,融进新的创作元素来摆脱“讲故事”的陈旧感,符合大众欣赏趣味。
一、“红色经典”创作主体的情感价值取向只有诚挚性与高尚性,才能以正确的叙述者“声音”艺术真实地讲述典型环境之典型人物崇高的精神境界。及其坚定不移的革命信仰和理想追求的故事内涵
叙述者的“声音”就是叙述者用什么口气或什么态度叙述故事。高尚性是指情感的“善”与“美”,美好的情感实际上是创作主体高尚人格对作品的投入;诚挚性是指主创人员把握“激情燃烧岁月”的生活要出自真情而非假意。文艺界当今流行“解构”。消解政治,娱乐至上,嘲讽崇高与理想,不少严肃、高尚的东西被“解构”得支离破碎,一些编导功夫在“恶搞”,使得很多“红色经典”虚假失真,与“火红年代”的实际生活严重脱节,剧情根本无法看早已成为“通病”。戏不惊人死不休,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满足个别人猎奇的变态心理,制造看得血脉喷张,大呼过瘾的收视效应,他们将艺术创作提升到一个登峰造极的畸形层面,打着“人性化”的幌子扭曲人物形象,随心所欲“戏说红色经典”。于是,深入人心的杨子荣唱着酸曲黄调出场,作风散漫,吊儿郎当,捉弄报复战友,还与座山雕的小老婆吊膀子。《红色娘子军》“打碎铁锁链,妇女翻身闹革命”。血与火斗争的残酷荡然无全。《野火春风斗古城》非要削弱原来的“策反”主题,画蛇添足“惊险细菌战”。草莽英雄李云龙经常歪戴帽子,爱喝酒,爱骂人,“冲冠一怒为红颜”,“明知不敌,也要亮剑”,擅自发起牵动整个西北抗日战场的“平阳大围攻”。一个个离经叛道、桀骜不驯、粗俗野蛮、愚昧无知、痞子气加流氓气的“英雄”层出不穷……如此“讲故事”是多么的荒诞无稽。戏说古人可以,但不能任意戏说“红色经典”!难怪观众骂声一遍,难以容忍。
这些“红色经典”遭受“冷遇”黯然收场的弊端是:主创本身情感价值取向欠缺诚挚性与高尚性,导致叙述者“声音”偏颇“不会讲故事”。“我手写我心”,你自己都不相信“红色经典”洋溢的崇高革命理念,你对“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嗤之以鼻,你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铁杆”信奉者,自然就不会为“红色经典”人物铁肩担道义的英雄行为所心灵震颤,也无法理解他们崇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那么,你凭主观臆断推测炮制出来的“故事”怎能吸引和感动观众?一个国家和人民要屹立在世界之林,要在地球上生存,绝对不能没有一种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和灵魂,必须有一些超越性的价值。在今天多元化的社会,撇开政治教化因素,你可以不信仰共产主义,不关心政治,但是决不能否认“红色经典”人物坚定不移的革命信仰和百折不挠的理想追求:不能磨灭英烈们为民族自由解放和国家独立舍生取义,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誓志为人不为家”[2],革命者为了心中的理想,抛头颅,洒热血,义无返顾地选择了艰辛危险的人生道路。那是一种百世流芳的人格、精神和力量,事实上这已经是一座高不可及的丰碑,让所有人都举头仰望,永远教育鼓舞子孙后代,我们没有理由不去缅怀和讴歌那段逐渐远去的历史。那些自以为高明的编剧,否定了革命前辈甘愿为理想、为真理、为正义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境界,“红色经典”的精髓也就消失殆尽,英雄的精气神也就湮灭了。叙述者肆无忌惮“戏说”、“恶搞”“红色经典”的“声音”让正直善良的观众极端反感,他们理所当然拒绝与你杜撰的乱七八糟“故事”产生互动共鸣。
艺术创作主体应该成为人类灵魂的关注者和文明建设的促进者,“拍出杨靖宇的民族精神是我的最高目的”,[3]该剧主创人员都是杨靖宇的崇拜者,他们以敬畏“红色经典”叙述者的“声音”进行严肃的艺术创作。真情来自体验,“高峰体验”是产生真情的最佳境界。拍摄环境的艰苦,使之更加切身体会和感受到英雄超常承受力和崇高的革命精神,因而能够从生活实践出发,更生动、更鲜活、更质感地讲述将军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剧情主旨才能真实、张扬、乐观、浪漫,悲壮、英勇!倘若编导随波逐流,以所谓现代人自我价值取向“理解”的叙述者“声音”去“戏说”,必然为广大观众所唾弃!
二、“红色经典”故事应当老树新花,叙述话语和叙述动作要积极融入新的创作元素来推陈出新,让昨天的英雄深切地吸引、感染今天的观众,从而使到传播、消费与接受活动得以实现,并最终成功实现其艺术价值
叙述话语是叙述者说出来的话;叙述动作就是以什么方式“讲故事”。它以各种方式影响着观众的态度和评价。《杨靖宇将军》老故事里挖掘新看点,剧情融入新元素,以全新视角和形式全方位地讲述抗日志士的战斗历程,完全颠覆当下“红色经典”惯用的叙述话语和叙述动作套路,不靠标新立异哗众取宠。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人物刻画真实生动,形象到位,“好看到极点”,[4]自然很容易让接受者从心理上产生共鸣,净化、领悟、延留。
首先,注重“活动画面”自身形式独立审美价值,运用画面艺术把情感的“裁判”寓于“境”的创造之中,并与“理”的阐发相交融,情、理、境一体化地打造“红色经典”视觉形象的叙述语言。
影视是画面语言艺术,其表层结构特点就是将要告诉人们的东西通过画面话语来实现,把叙述的事情让观众看得到。每一个画面就是一个词句,它将创作主体所有的艺术追求转化为画面语言,通过画面组合“讲故事”。相比新版《红色娘子军》、《沙家浜》等等“红色经典”画面语言普遍单调呆板,拖泥带水,缓慢粗糙,蒙太奇和镜头活动手法落后,内容空洞无物,机械图解革命故事,视觉形象模糊,传情达意的重要载体活动影像严重失真,该剧画面语言精美绝伦,美不胜收,镜头组接流畅自然舒展,在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气势恢弘的枪林弹雨战斗厮杀场面中,融进白山黑水最优美的自然风光,奇景、奇情、奇彩结合,把东北冬天最美丽的景色与残酷的战争场面天衣无缝地融合一体,生动地谱写了一曲回肠荡气的英雄赞歌!尤其是将军生命最后时刻在冰天雪地里与日寇周旋,展开殊死惨烈博斗的战斗场面,把属于精神领域里抽象的东西通过画面变成人物的具体动作、表情和言语表现出来,与此同时客观的景、物、人、事与主观的情、意、理、志自然组合,巧妙地将“景”与“意”有机统一形成富有韵味的艺术境界。寒冬腊月的深山老林,翰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山林之王”驰骋莽莽林海,跋涉广袤雪原孤身战斗,一组组战斗画面壮怀激烈,气势磅礴,情景交融,诗情画意。啊!一边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高山密林,雾松冰挂,玉宇琼花,晶莹剔透,银装素裹,天寒地冻,奇寒奇景,“江山如此多娇”!一边是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时刻孤悬敌后,敌强我弱,敌众我寡,天天爬雪山,日日过草地,无衣无食,浴血奋战、弹尽粮绝,全军覆没,以身殉国的奇人奇迹。雪皑皑,野茫茫,“千树万树梨花开”,我们的将军爬冰卧雪,满脸冰霜,眉毛胡子白花花,以暴风雪为伴,以棉絮树皮蒿草为食,冒寒风,趟冰河,钻山洞,一次次机智勇敢地甩掉日寇的追杀,牵引拖垮众多追击他的敌人,战至最后一人,留尽最后一滴血!场景是人物行为与环境的组合,叙述语言通过逼真的战斗场景表现为生动具体的视觉形象,以审美视角的艺术画面述说跌宕起伏的剧情,达到叙事真实和抒情真诚。行云流水般精美的画面语言使得观众热血沸腾,心潮澎湃,耳鼓里不断回响起将军铿锵有力,代表同仇敌忾的中国人民向日本侵略者发出的威严怒吼:“告诉老天,告诉大地,告诉全世界所有的人们,我们是这里的主人。谁敢上咱们家门口来撩搔,那怕只剩下一个喘气的人,还是一个字,打!”[5]还有,将军倒在洁白的雪地上,高大的身躯直挺挺靠在巨石犹如一尊雕像的定格镜头经久难忘!人们从中获得了故事深层结构的真谛,既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崇高的情怀,又在视觉上有一种无与伦比的全新享受。
其次,“鸳鸯蝴蝶派”多角恋的噱头并非提高收视率的“灵丹妙药”,尊重历史事实讲述革命者纯洁传统,质朴无华的婚姻爱情故事。这样的叙述话语更能很好地真实表现“红色经典”真心英雄的人格魅力,并且更为观众所接受。
“戏不够爱来凑”,“红色经典”创作与翻拍总是免不了落入“革命加恋爱”“滥情”媚俗的故事窠臼。儿女情长,英雄气短,似乎非英雄美人,才子佳人式的三(四)角恋爱就不能叙述成戏。新版《林海雪原》不惜用整整一集的情节让少剑波和白茹谈情说爱;《苦菜花》里朴实的母亲居然冒出一个地主儿子的初恋情人《红色娘子军》浓墨重彩洪常青和吴琼花的战地情怀;《铁道游击队》中刘老洪与芳林嫂的爱情更是大肆渲染的主要戏份。编导们一味把主人公的情感叙述作为创新手法之浪漫,以及求新求变不甘庸常的胆识与追求,其实反而弄巧成拙,有损这类题材影视作品人物形象真善美的塑造。
提高收视率绝非“华山一条路”,本剧在“讲故事”上最为大胆的举动当属“逆流而上”,将无中生有不利于表现民族大英雄的爱情元素全部剔除,别开生面地展现铁血将军平凡的情感生活。他们敢于拒绝为了追求情节好看和曲折离奇而肆意编造感情戏,摒弃损害英雄形象庸俗的“爱情味精”,讲述“红色经典”情感故事别具一格,与众不同。“杨靖宇不谈爱情。我们就是要告诉观众,并不是只有通过爱情才能表现英雄的人性化,那个年代的爱情更应该是‘大爱’至上”[6]。无情未必真豪杰!他也有天伦之乐,儿女私情,但是满怀“平靖宇内,痛击日寇”的革命抱负,舍小家顾大家,与妻子儿女老母生离死别。自古忠孝两难全,一张充满温馨亲情的“全家福”紧贴胸前,伴随着将军在抗日救国战场上出生入死,抚摩端详“全家福”思念关内中原的亲人,是他戎马生涯的精神安慰。血雨腥风,战火分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的生活是党的生活,他甚至没有自己的生活”。[7]将军率领抗日联军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恶劣生存环境,战胜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顽强地抵抗日本侵略者,普通的家庭生活都顾不上,那还能惬意地卿卿我我?将军是一个才华横溢雅儒的知识分子,短暂的一生中只有一段旧式的包办婚姻,可是两情双悦,相濡以沫。他深情地给刚出生几天就与父亲分离的女儿起名“躲儿”,以怀念为自己奔走革命而东躲西藏受苦受难的亲人。将军与部下的女战士是同生死、共患难的革命战友情!他的理想是高尚的,感情世界是朴素的。道是无情却有情,这样的爱情故事才是情深意长,动人心扉!如果罔顾历史事实硬要拌上“战地爱情”,则是对英雄的亵渎。不是说“红色经典”不能言情,革命者只能清心寡欲,共产党人都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清教徒”,而是战争中的爱情要分清场合对象环境,当然也不能搞成“文革”时期“革命样板戏”的主人公那样不是“和尚”就是“尼姑”。“挥剑斩情丝”,叙述话语非常新颖脱俗,感人肺腑,人物刻画更加鲜活生动,情节更加真实可信,使得长期饱受“滥情”故事疲劳轰炸的观众耳目一新。
再次,叙述话语和叙述动作始终大张旗鼓地弘扬“红色经典”典型人物革命英雄主义和至高无上爱国主义精神的完美品格!以此作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行动元”功能和显现性格特征的“角色”功能。
故事由一系列的事件组成,情节作为对故事叙述进行艺术处理的结构,是讲述事件过程中所有技巧的总和。“行动元”则指人物是推动故事情节的行动要素,表现为人物“做什么”:角色即具有生动具体形象和性格特征的人物,亦即“典型人物”,是形象的基础,表现为人物“怎样做”。由于人物是事件和情节的动因,故事的第一要素。有些“红色经典”编导借口人物性格过于完美是很大的缺陷,故事有遥远的距离感,令人可望不可及,故而极力强调角色因为缺陷才会让人记住,极端的性格放在生活中是不可爱的,但放在戏剧里才是有魅力的,便一相情愿地给角色添加“缺点”,美名其曰“注入新鲜成分”,用作推动情节发展的“行动元”功能和显现性格特征的“角色”功能去“讲故事”。“英雄也是人”!于是,叙述话语和叙述动作要最大化地去掉脸谱化和概念化,增加生动化;对英雄的仰视要恢复到平视,对敌人的俯视要回到正视。结果画虎不成反类犬,人物形象面目全非,无论新版杨子荣,还是原创张国荣版《红色恋人》等,讲出来的故事统统变成演员的本色演绎,而不是“这一个”的倾情叙述,毁灭了观众心目中神圣不可侵犯的“红色经典”英雄形象及其津津乐道的故事情节,导致影迷们由于极其反感角色被过分剥离历史真实的“注水”而逐渐流失。
《杨靖宇将军》的主创吸取教训,承继“红色经典”精神并准确把握历史史实,从观众欣赏要求和电视剧创作规律出发,一直保持清醒的正面叙述视觉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以第三人称隐藏叙述者的身份,从零聚焦全知全能式叙述方位出发,提炼出一系列激动人心的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去构建故事的深层结构。“今天,把我们东北老百姓敢挺起腰板做人,张着大口喘气,放开声音张扬的民族英雄,最后六天的生命经历讲给你听”[8],伴随着叙述者沉重的画外音,以天上飞机轮番轰炸,地下铺天盖地的日本鬼子铁桶般拉网式围追堵截将军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情节高潮倒叙开场,然后再按照主人公临危受命抗日救国的事件发生、发展进程的“故事时间”展开广阔的叙述,全方位地反映其波澜壮阔捍卫民族尊严的事情经过,还有不时穿插画外音来加强全知全能的叙述效果,最后又以将军壮烈牺牲,纷飞大雪为千古不朽的英灵送葬的尾声照应开头。经过“文本时间”精心谋篇布局地“讲故事”,叙述话语很好地展现“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复原当时的情景,杨靖宇应该是什么样子,我就表现什么样子”的艺术魅力[9]!极其“生活化”地塑造了革命先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大形象及其伟大精神。
杨靖宇将军是中国现代史上极少数没有争议的英雄!轰轰烈烈的革命人生充满传奇色彩,文韬武略,精忠报国,智勇双全,率性刚毅,铁骨铮铮。高风亮节,气壮山河!无论环境如何恶劣,战斗如何残酷,始终忠贞不渝,矢志不移。从带领十几人的游击队到发展统领上万人的东北抗日联军,长期转战林海雪原,在极其艰苦卓绝的条件下牵制日寇五十万关东军入关。“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即使牺牲后也让敌人震惊,全体日本官兵脱帽致敬,俯首跪地表达对华夏大英雄的衷心敬仰。他没有太多的缺点和性格上的弱点,“这个人无论政治上、军事上、生活上都挑不出毛病,所以我就说杨靖宇是个完人,比较完美的人”。[10]将军伟大的人格魅力在于始终坚持一个非常纯朴的信念:“打鬼子,打鬼子,还是打鬼子”,“把侵略者赶出中国”![11]他没有任何私心杂念,心中永远装着别人惟独没有自己,隐姓埋名,背井离乡,舍家弃业,舍生忘死,救国救民。头可断,腹可剖,民族气节是生命,“不图封侯觅雪耻,愿将此身长报国”!他是真正有血性的中国人!真正伟大的共产党人!融国魂、军魂、民族魂为一体,早已成为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光辉象征!该剧主创人员勇于抵制“注入新鲜成分”的时尚,叙述动作坚决褒扬“红色经典”代表人物完美无缺的人格和无私无畏的革命情操,讲述角色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做什么”与“怎么做”,用主人公的行动把故事核心要素即对敌斗争事件串连编织成情节,以彰显人物“为国舍命,人间大爱莫过于斯”的崇高民族气节为主导因素,推动情节发展和突出对敌我双方人物的影响,乃至对整个故事发生作用的角色地位,这样的行动元,功能和显现性格特征的“角色”功能,再加上演员出神入化的演绎,终于赢得了广大观众和专家一致认可和高度评价。“天地间恭敬你的民族自豪”![12]人们渗入骨髓地从将军身上感受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大义凛然的坚强傲骨,为其超常的钢铁意志与执著的精神所感动和振奋,为有这样顶天立地,光照千秋的民族大英雄而感到无尚光荣和自豪!也越发感慨今天自由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尤其是现在日本首相接二连三拜“鬼”,军国主义阴魂不散,《杨靖宇将军》的故事激发爱国心,唤醒民族魂,让后人牢记历史,勿忘国耻,世世代代,永不磨灭!
“记住他的音容、记住他的身影、记住他的眼睛、记住他的英名”![13]撼人心魄的英雄史诗《杨靖宇将军》艺术消费和接受活动大获成功,获得了第六届金鹰奖最佳电视剧提名[14]。事实胜于雄辩,情节才是电视剧(电影)叫好(叫座)的关键,因为它能给人带来感动和欢笑,毫无疑问普通观众都是冲着情节“追看”电视剧的,所以“红色经典”创作与改编只有“会讲故事”,尽量在满足现代观众欣赏习惯的前提下,重现故事情节及其所表现的时代精神,并且在尊重历史的同时适当增加“生活化”的艺术真实,“旧瓶装新酒”,让昨天的英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深切地吸引、感染今天的观众,其艺术消费和接受活动才能得到实现。
参考文献
[1]普安迪,美国叙述学家。
[2]赵一曼,《抗联:一支有文化品位的军队》,《中国艺术报》第403期。
[3][6]导演李文歧采访,央视网站,
[4]央视网站论坛,《英雄光辉永不灭》。
[5]台词。
[7]杨子荣靖宇将军这孙马继民,
[8]剧中画外音。
[9]演员巫刚采访,央视网站。http;
[10]中共满洲省委特派员,原中纪委常务书记韩沅,央视《永远的丰碑》。
经典爱情故事 篇7
关键词:《圣经》 典故 英语 语言文学
《圣经》是基督教的重要作品,也是西方文明的发展起源,对推进西方社会发展进步发挥重要的作用。《圣经》中的典故对英语语言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被应用到英语语言文学创作中,提升了文学的宗教色彩,彰显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学作品价值。
一、圣经典故本身的价值
《圣经》典故为很多英语文学作品的创作提供了素材的支持,比如弥尔顿的三部长诗《失乐园》、《复乐园》及《力士参孙》的创作都应用了《圣经》典故。《失乐园》重点讲述了堕落天使撒旦引诱亚当和夏娃偷食禁果的故事。《复乐园》对耶稣在艰难环境下依然坚定自己的信念进行了歌颂。伴随《圣经》在整个欧洲的流传,弥尔顿的代表作因为引用《圣经》中的典故逐渐被人们熟知,其他的文学作品也无一不受此影响。
二、《圣经》典故对英语文学学习的影响语言
《圣经》典故所体现的基督教精神起源于古希腊哲学、犹太宗教、罗马法等,这些内容中涉及的哲学、宗教和法律等知识,为英语语言文学发展提供清晰的脉络,促进人们对英语语言文学的学习。为此,要深入学习英语语言文学,必须加强对古希腊、古罗马神话故事、历史、法律、宗教知识的了解。特别是对英语语言文学的研究者来讲,其需要了解西方神话故事典故,从而更好地实现对英语语言的学习。比如常被人们提到的“pandora”在神话中代表的是宇宙最美丽的女人,同时代表宇宙的灾害、疾病等,由此衍生出“潘多拉的盒子”。这些典故的出现,后来被人们广泛地引用到文学创作和语言学习中,甚至被人们应用到政治事件说明中。
英语语言的学习过程并不局限于简单的语法知识、英语句法的掌握等,更重要的是透过英语学习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英语语言学习涵盖面广,在应用的过程中体现自身的实用价值,表现为通过艺术形象的塑造表达出一种独特的审美情怀。要更好地理解《圣经》典故,英语语言学习者需要深刻理解其背后的意义,提升自己学习语言的活力,进一步感受英语语言的独特魅力。比如在莎士比亚创作出很多世界性作品,这些作品中引入大量的《圣经》典故。经过调查研究显示,莎士比亚的创作都或多或少地引入《圣经》典故。如上帝(GOD)一词在其创作中被引入七百多次。《哈姆莱特》中广为人知的句子“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如果没有读过《圣经》,就不会了解这句话中的女人指的是“夏娃”,是世间万物之母之意,是上帝取亚当身上的一根肋骨创造而成的女人。《圣经》中女人是罪恶的象征,这种寓意在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中有所体现。这种人物设定的安排暗示了女性本身的脆弱和《圣经》中赋予的女性罪恶象征,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三、《圣经》典故对英语语言文学教学的影响
学生对英语语言文学的学习往往从接触圣经古典开始。但是很多学生还不具备阅读英语古典作品的能力,在英语语言文学学习中引入《圣经》典故,能够将典故中涉及的小说、戏剧、诗歌等内容引入英语语言文学课堂教学。通过通俗易懂的典故学习,加深学生对英语语言文学课本所选篇章的理解,提高学生对英语语言文学学习的兴趣。以《圣经》中的伊甸园典故为例,很多学生不了解这个故事的深刻内容,比如“伊甸园之东”的内容。为此,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这个故事,加深学生对英语语言文学的重要构成部分――伊甸园的理解。教师首先组织学生阅读《圣经》中伊甸园故事的文本原文,向学生解释其中的语文知识点,在充分了解原文的基础上,教师将原文翻译成中文。之后,教师介绍“伊甸园之东”前半部分的内容,加强学生理解《圣经》典故以怎样的形式存在,透过这个典故讲解把握英语语言文学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方式。通过在课堂上讲解更多的圣经典故,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然会提高鉴赏能力,达到学习文学的目的。
四、《圣经》典故对生活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圣经》典故中明确褒贬的语言态度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圣经》典故中不仅具有很多劝诫世人的语言,而且有很多和人物相关的典故,应用这些典故语言能够更明确、灵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人们的内心都是渴望完满、幸福的,为此,在对自己孩子取名的问题上,很多人都喜欢引用《圣经》典故中的名字。比如在《圣经》典故中Moses是最被人们青睐的男性名字之一,在《圣经》典故中,Moses是拯救犹太民族人民的伟大英雄。因此,为自己的子女取Moses的名字寄托了父母对好孩子的期望,希望孩子有英雄气概,成大器。《圣经》典故中的一些负面人物形象则显示出人们充分厌恶的情感,比如Judas(犹大)、Cain(该隐)等人物典故的应用常常显示人们的厌恶情感。
(二)《圣经》典故中的行为道德评判和人们日常行为标准一致。
《圣经》典故倡导友爱、奉献、宽恕等美好品质,为此,《圣经》典故中对经典作品所蕴含品格的重视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人们对有关语言的认可和应用。比如《圣经》典故中的“Do as you would be done by.”被翻译成“你想要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需要怎样去对待别人。”这些《圣经》典故中的句子体现了一种无私、博爱的精神,和现阶段社会人们的道德观念相符合,因此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应用。
(三)《圣经》典故中应用的语言具有的比喻和象征意义适用于生活。
《圣经》典故中的很多语言简单通俗,便于语言学习者的记忆。比如“Judas’kiss”代表的是犹大之吻,寓意口蜜腹剑。通过《圣经》典故能够将口蜜腹剑的意义表达明确。再如《圣经》典故中的“light of one is eye”寓意自己喜欢的物品和深爱的人。可见在《圣经》典故中词语的意义被赋予了多样化的特点,通过典故语言的应用,有效避免了语言应用的单调,得到了人们的青睐。
(四)《圣经》典故成为西方社会精神信仰。
在西方,人们将《圣经》认为是自己的精神支柱,基于《圣经》典故语言的哲理性特点,典故语言的应用对人们的现实生活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果出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和矛盾,应用《圣经》典故中富有哲理的语言能够激发人们生活的决心,提升人们的情绪,帮助人们寻找到合适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圣经》典故得到了世界人民普遍性的认可,成为人们学习生活的重要指南,尤其是对一些大学生,《圣经》典故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五、结语
《圣经》典故对英语语言文学的影响是深远而巨大的,表现在英语语言文学的题材选择、内容确定、语言形式表达等几个方面。为了更好地实现英语语言文学的发展,有关人员需要加强对《圣经》典故的解读,把握《圣经》典故和英语语言文学学习之间的关联,从而实现对英语语言文学更深入的教学及学习。不仅如此,通过在课堂上讲解更多的圣经典故,以及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促进人们鉴赏能力的提高、知识的完善,更可清晰地感受到英语语言文学受《圣经》典故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迪,张慧艳。《圣经》典故对英语语言文学的影响[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1:19.